元知网
主题 : 《诗歌月刊》2024年3期目录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24-08-31  

《诗歌月刊》2024年3期目录

独秀

旅人书(组诗)/海男
写作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偶遇(随笔)/海男

隧道

遍地都是故人(组诗) /韩少君 

中坚

失物的奥义(组诗)/窦凤晓
无法对猫说起的事情(组诗)/衣米一
访谈:难以驾驭的简单/窦凤晓  衣米一

先锋时刻

野樱(组诗)/白月霞
雨和果子(组诗)/谭毅
止观(组诗)/丘弗

新青年

我虚拟了一些烛光(组诗)/曼迪
惊疑的金丝桃(组诗)/胡真
一颗无花果的心(组诗)/李玥涵
秋叶之火(组诗)/独孤赟

现代诗经

世间为了描述(组诗)/一笑
水边的蜘蛛(组诗)/李智
哑鱼(组诗)/清越
三岔湖上泛舟(组诗)/鲁娟
冬之栾树(组诗)/易飞
晨鸟啄食(组诗)/田斌
黑夜里的沉思(组诗)/黄晔
野玫瑰和野鸽子(组诗)/金良翠
河风数过的星星(组诗)/罗占艳
抵达与消隐(组诗)/刘波

散文诗

内心的信笺(组章)/离离
从未如此接近(组章)/清水
将喧嚣翻到另一页(组章)/鲁橹

童诗

慈琪/小狗屁妈妈/吉葡乐/宋玲
鲁诗语/朱莉雅/陈芊润

国际诗坛

女性主题诗歌选译/周琰  译  

诗话

非关性别,唯诗与人/杨碧薇
作为女性的诗人/张丹
后山的奔跑/余真

版图

长丰改稿会作品小辑

短制

吴海歌/薛臣艺/汪永飞/陈艟/冰斌/邵玮芃/王梓
雍成胜/马端刚/张古军/张天吉/鲁传江/余述平
张广超/洛水/何秋林/杜文辉/镜子/胡理勇/石斌斌
蓝宇/安的桐/嗟日暮/王毓/周锐涛/赵逸如 



附:
窦凤晓,山东省莒县人,现居日照。中国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刊》《今天》《诗选刊》等。著有诗集《天边的证词》《山中》《鹿群穿过森林》。


窦凤晓的诗

失物的奥义(组诗节选)
窦凤晓

失物的奥义

她们将他遗留下的衣物卷起来
放入顶部的一个柜格里,等他翌日
返回,这似乎是双方允诺
虽然这允诺,是以遗忘的形式订立的
她们知道:“忘却”虽是至难功课
但依旧要熟悉,要不断复习
乃至最终真正失去

然而他已决定将记忆剥离自身
因为生命中的这一阶段,他已交代过
无须索回。他仅需明了
某样东西已失去了,并不预备
寻找,更不希望,将难能可贵的遗失
变成可预设的一种酬劳

偶尔的失去像一个秘密,提示
生命有其旁支,不仅要不断积累
还应有恰当的卸载。如此一来
那间放置遗物的格子,像一位失恋者
将永远等不到恋人的回头了
于是它把自己又抬高了一些——
一旦增加了阻碍,困境似乎就降维了

百花深处

我没有为那个街边
拿着玫瑰花束低头疾走的少年动容
因为戴着一顶宽沿帽
世界默默发生,好的和坏的
和更加坏的。这不妨碍
秋天越来越深,河岸继续陡峭
我们继续我们的旅行
并且谁也不扶
在我们身后,庞大的纪录片将提到
“水罐破了。水不溢流:直立如故”①
似乎说的是
你我的旅行中,一张
比较叛逆的照片
但孤独是无罪的
因而

注:
①引自扬尼斯·里索斯的诗。

一念

一个陌生的转身
重现过去一瞬:
灰色,褐色,明亮又遥远的橙色
应该召唤——不,应该,被召唤!

“过去”派人乔装前来,欺骗“现在”
看啊,当年的你!
你没有走上前去,一动一念
你没有启动一首诗的装置,等它走远

你并不指望它能回转
在刹那间的礼拜日……
这美妙的一瞬轻唤着从前:
看啊,当年……

晚霞在天边迤逦
黑夜流放在玻璃窗外,遥不可及
秀丽的光,拥抱了万物
包括悲哀

冬雪

冬好深,寒冷
驾着雪花赶路。茂密的草与
稀疏的草,穿透风的指掌

前些日子,两张鲜艳的
叶子,一前一后坠下
茂盛的草与稀疏的草疏忽离岗

没有丝毫愧疚。贫穷
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①
也没有贫穷

失去草的庇护,我们在岩石间
穿行,磕磕绊绊,受些小伤
风的刀刃,刻下不可名状的梅花

有些人自水路来,有些人
在沙漠。死灰吹不起②的楼头之絮
止于浮荡。冬雪迟早再次降下

沾满梅花,渲染它惊人的老年
亟待宽恕的雪野空有其白——
像“永远”那样白,并无沙丘将其移动

注:
①引自罗伯特·勃莱的诗。
②引自苏轼的诗。

在健身房

这张紧绷的脸,光滑、多汁
似乎目睹光明的落日
延续了燃烧,并修改了夜晚
我看着她一遍遍折叠起
年轻、圆润的身体
细细的汗珠沿着鲜嫩的
脖颈,缓缓浸入了衣衫:
多美——这局部的黑暗
我默默数秒。之后
会有更多他人的目光
接替我,继续简单
又虔诚的联系的
她将被引领着,滑入
更深的生活,领受
更多的折叠。现在
人生的妙境正在她身上
肆意铺展,她似乎并不在乎
仅仅因为:动作加大了点幅度
浅玫瑰色的嘴巴上,就升起了一朵
小小的、胖嘟嘟的云


访谈

难以驾驭的简单
窦凤晓

1.缘何写诗?
窦凤晓:我以为人是精神有所背负的动物,总会对表象事物产生属于自我个体的感知和理解,同时也充满了怀疑与好奇。这“感知”“理解”“怀疑”“好奇”都归结为个体生命体认,需要合宜的表达窗口。一个人对于“诗人”身份最初的认领,应该被某首诗所激动、悸动,一时灵魂出窍,击节而起、绕室徘徊,感到仅阅读不够止痒,必须亲自操练,亲口表达,“以我手写我心”,产生了书写的迫切需要。诗,是从庸常情景时态合法出离的一条路径,走得远了,书写就成了一项非做(好)不可的课业,说是使命也可以。

2.你的诗观是什么?
窦凤晓:诗观变动不居,始终如一坚持的是“真、诚”。表述准确、立意以诚,是我给自己制定的诗歌道德。《易经·系辞》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庞德也说过:“表述的根本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

3.故乡和童年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窦凤晓:故乡与童年给了我教育的应有之义:知识、物质、爱。若讲缺憾,应该恰是过于平顺的生活造成了我对生命的深刻和命运的复杂认识不足,稍有见地的基本都是二手知识,敏锐性和勇气的训练不足。

4.诗歌和时代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与对应关系?
窦凤晓:近年来,我把着时代与事件的脉搏尝试写了一些,觉得胸臆略舒,了解到时代与人实乃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5.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你的困惑是什么?
窦凤晓: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借由“存在之物”而实现自由表达和客观呈现,但目前,却跌进了由“困惑”引发的多元和模糊之中,并从中找到了使自己感到自在的东西,“我”消隐了,但某种“不确定”与“不稳定”却清晰地呈现出来,这让我感到喜悦而愈加想向前迈进,一探究竟。“困惑”是自我的一座“镜宫”,我愿有能力让它总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

6.经验和想象,哪一个更重要?
窦凤晓:二者可以并置而论,都相当重要。《易经·系辞》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相。经验与想象相互建立。

7.诗歌不能承受之轻,还是诗歌不能承受之重?
窦凤晓:我的诗歌一直在试图表达一种不合时宜的轻盈。轻盈可能是反传统的,也可能是逆科学的,但仅从精神上讲,轻盈就是在漠漠宇宙中回望地球这个“暗淡蓝点”,可以让人从倦怠、恐惧、自大、虚妄中平息下来,感受失重后的放松。我希望自己终究能获得举重若轻的能力。

8.你心中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窦凤晓:这是个千人千面的问题。对我来说,诗找到我,是一件幸运之事。诗就是“非如此不可”,或称之为“别无他途”。它不应该有什么标准。庸诗和坏诗有边界,好诗或许有几项“基本原则”,但它不设边界,更无什么标准。李白、杜甫、波德莱尔、艾略特、庞德,如何归纳大诗人的好诗标准呢?

9.从哪里可以找到崭新的汉语?
窦凤晓:“崭新”要从崭新的人群中去找。从各类媒介网络上,我们看到迅速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其母语写作里焕发出对世界崭新的认识,令人振奋。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汉语的更新能力是很强的。而我们中年一代想要图新求变,更需要向年轻人学习,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的勇气。

10.诗歌的功效是什么?
窦凤晓:这真是个言必讲KPI(绩效考核)的时代啊!事事讲功能讲效率,太累了。也许,“无用”正是诗歌的功效。

11.你认为当下哪一类诗歌需要警惕或反对?
窦凤晓:警惕拿腔作调的诗、皮里阳秋的诗……反对一切不是基于真诚意义上营造的所谓“诗”,那不是诗,那是“十全大补丸”。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