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风月大地几个短评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5-07-28  

风月大地几个短评

《心忧曲》                        

中午十一点半,我打电话
给一个无事可做的人,告诉他:蚂蚁搬运工
已经开始大举罢工了,趁着天气好,
争取挤到它们中间,占个好位子
跟姑娘们玩玩跳水、转圈游戏,在人缝里找点吃的
再把耳朵里里外外清理三遍
务必做到求真务实,一丝不苟

“我欲致虚极,守静笃。”
“未若绕树三匝”

啊,让我来假设,他正急着去赶一场午宴
无暇听我罗里啰嗦。然而:
我虽口袋忧患如巷道,但头发很萝莉。
你用万金油抵挡,
但我有千里驹——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不得不说,在摇摆的程序与道德之间寻找均衡点
这世界,没事找事的人多了去了

窦兄的诗我读了不少,且时有给我惊艳的感觉。《心忧曲》也是一首好诗。她的诗内在而细致,是典型的属“内部的述说”一类。初读她的诗时,我并不知她是一位女诗人,觉得诗中所显示出来的气象饱满而深刻,不像是女诗人的视角和感受(有种硬的、逼视的质地)。她的诗中有一种很顽强的品质,勇于直视现实,面对自我,尤其是,诗人此时显示出了一种不屈服的品质,在这个时代,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她的诗敏感,具体,但她也能写抽像的诗,或许更正确的说法是,她的诗中感性和抽象总是二匹马并驾齐驱,她的产量稳定,质量也稳健,也许就这样,她的路就会越来越清晰,并向一种更具个性的更清晰的表达靠近(也许,我认为这是她要着重考虑的)。——聂广友

《琴声如诉》

有些时候了,我听着隔壁的
琴声,呜咽着揉搓无辜的墙壁。
(那面色苍白的年轻人,每个清早
都要沿着寂寞的海岸竞走。
那是把什么琴呢,海很远,
我猜不出来)

墙与我持久对峙,不说话,像淋过雨的北方的杨树林。
必须要潜入黑暗才能看到
它内部的岸边
停靠的欢乐和痛苦——它沉寂着
不可碰触。琴声对于大面积剥落的记忆
是否真的形成了慰藉?

那个我所憎恶的人和
我所热爱的人我分不出来
有时,竟是我本人。

一张琴能承担
多少礼崩乐坏的往事呢?多年来,那人
在月色里耽美,时而向我倾颓
时而又穿上黑衣服,斜斜地飞走

在大写的时代里,自我都是小写的,宏大的悲痛已经公式化、仪式化,唯有“琴声如诉”来得深沉。面对墙壁、潜入黑暗,聆听呜咽的琴声,诗人进入了思辨性的寻找自我的心灵之旅。当觉识到“憎恶的人”与“热爱的人”无法分辨、而有时“竟是我本人”时,这是何等深入而无法自拔的忧伤体验!此诗虽耽溺于自失、自省的哀怨,在写法上却能跳脱自如,一句“多少礼崩乐坏的往事”如泰山压顶,一句“斜斜地飞走”又轻盈灵动,读时,心潮随之起伏不定。——马入华山

《为了造成记忆……》

为了造成
记忆
他们发明了
多边形
为了学习
高难度的缝合术
他们全体
出国学习
发票
失踪
他们

让年迈的人
充当移居的首领
指责
死而复活的一些话
将夜晚
一条条撕毁
随着……
继续讲,
那些在嗓眼里
舞蹈的士兵
一边
巡查
一边
大笑

他们搜索
没有笑的那一位
质问他
为什么
真实的土壤为什么
不能制止他的杜撰
朋友A对朋友B
“是”

“否”
一个孤独的圆圈
脱线的
扣子
倒在树下

佯装睡着了
而不是被击中

窦凤晓,至《裂开的橘子》等几首之后,越发具备一名先锋诗人的潜质,字符之间的转换,越发得心应手,超越了她以往的手法。近期发的三首,挑了这则:一是,看到了分行的魅力,似乎感受到她对诗歌语言节奏的把握,以及意识到分行引导读者阅读的力量;二是,看到了转换中的阐释力量,诸如“他们发明了/多边形”、“ 他们全体/出国学习/发票/失踪”“ 一个孤独的圆圈/脱线的/扣子/倒在树下/佯装睡着了/而不是被击中’’”;三是,看到了在今后她的诗歌写作趋势,塑造一种碎片感。(若小曼)

《平原》

这是我
几乎已忘掉的平原:
它还在那里
低矮,平坦,草木繁茂。
交节换气没影响到它,
对于我离开
没有回头的疏忽,
它也没有表现出委屈的样子。
此刻,它举着这个季节
所剩无多的花朵向我招呼
仿佛那些一去不返的日子
是丢在水里的铜钱;我一直在这里,
端庄,挺直,与它的低矮
正好协调一致。
但的确,我曾分散到
某些它不知道的地方
知道了许多
它无法理解的事情
但是,它不知道,
其实我每时每刻都在给它写信,
甚至向它求助:
忘了我、记得我、帮帮我……
那些话,只适合它一个听,别的不行,
马不行,牛羊不行,我见过的每一个人
他们都不行

简评:一首怀旧之诗,念故之诗。写到一种远和近的关系,一种离开却永难分别的存在。平原是“我”回来后某种意志和情感的清醒抑或它一直沉陷“我”的生命里,在纠结的叙述过程结束时,作者给予坚定的判定:平原是唯一的归依和寄托,没有其他。诗中自语式的叙述和旋回反复的语气,着实迷人。不过尚缺乏向上提升的更具明朗意味的表达。个见。(李之平)

收藏于 2011-12-06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