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双城记 ● 虚拟圆桌会议”(《反克/肆》之问卷)(未用)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5-07-28  

“双城记 ● 虚拟圆桌会议”(《反克/肆》之问卷)(未用)

◇ 想象一下在厦门与福州,诗歌介入公众生活的可能性。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让他们了解甚至喜爱诗歌?    

大约是在2000年,我去厦门开一个广告会议(顺到福州匆匆一游),在公交车上遇见朗诵诗歌的人。那张脸与周围的人的脸没有明显不同,既没更美些,也没有更丑一点。后来去鼓浪屿的小巷子里走,听随处隐隐约约的琴声。琴声与大声吟哦的那个人在我的记忆里与厦门融为一体,那座名为“红楼”的建筑物也没有削弱这种优美的印象。

后来我知道那里住了几位诗人,从小就熟悉的一些诗句就出自那些人。

那些人,生活在公众当中,正如写诗和读诗的你我他她,也正生活在公众当中,既没有踏火而行也没有多生一对翅膀。因此,诗歌是“介入”还是“析出”于公众生活,二者并无明显分野。



◇ 简述你的日常生活。你的日常生活与你的诗歌有什么关系?

生活并没有给我设置一个特别的角色或者给一个特殊的待遇,譬如:一座适合诗写者居住的房子,一道适合诗写者入口的菜肴。人在盛年,生活当中,有无数的角色要扮演,有很多的责任要担当。但这又什么关系?诗歌就在那里,不前也不后,不左也不右。

职业关系我不得不每天奔波在去往这里那里的路上,但那些路给了我许多诗歌。沿海路,环形山路,数条岔路通向几个可能性的高速路。因为诗歌,我对每一个这样凡俗琐碎的生活节点充满感激。



◇ 在你印象里,最能代表厦门与福州地域特点或习性的诗人是谁?诗篇是啥?

我的印象中这个诗人还是蔡其矫。1928年,11岁的蔡其矫从印尼回国,最先到达的就是厦门,后来又多次来到厦门并在那儿居住,先后留下了《鼓浪屿》、《海峡长堤》等诗篇。这位与福建大有渊源的诗坛伯乐称不称得上“最”字?我不是福建人,不敢说。



◇ 你认可以地域为主要特征的“诗群”的存在吗?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也许每个严肃的诗写者都回避不了一个“诗是什么”这样一个原初而又高段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诗歌最可贵的是个性,诗歌创作是集体舞蹈吗?除非特定的历史阶段和个别的情况需要,诗歌应该是个体对无限的发问,是灵魂对于天籁辉映出的绝响。但这种要求往往让人沉默,让人害怕,宁肯绕道而行,转而在对于土地和母亲的共性之爱中寻求到一种因贫乏和胆怯而产生的同仇敌忾。

但诗歌会有知者,会因影响的愉快而产生一种连绵起伏的波长,即几个人一块儿爱上诗歌,一起切磋诗艺。这有可能,但并不是滋生一个“群”的生态环境。我认为现代诗歌宠爱独行侠,它在即使距离切近的两个人之间也形成一种天然的壁垒。



◇ 如果可以离开厦门(或福州),你会更愿意去国内的哪个城市生活?

如果可以离开厦门或福州,我愿意在一个名为“日照”的小城生活。如果需要离开日照,那么我选厦门。

收藏于 2011-12-06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