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陈依达:《犀牛带着花环》赏析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16-10-24  

陈依达:《犀牛带着花环》赏析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写有这样的名句: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母系氏族社会体系之后的数十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降,女性的生存地位具有显著特点和渐进的变化。就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历程,长期以来封建礼教对于女性身心的塑造与束缚,应当说,在诗歌中不乏以此为题材的佳作业已呈现。
  以我的诗歌鉴赏和理解能力而言,窦凤晓的诗歌《犀牛带着花环》,似也属于切入女性心灵深处的情感境界,直面传统与新时代之间的冲突和错位而引发的纠结,针对这样一种状态来抒发诗意和美,令我感到了惊艳。
  诗人奥登在一篇名为《切斯特顿的非虚构性散文》(引自《读诗的艺术》布鲁姆等著,王敖译)中,借切斯特顿的一段话,其实想说明想象力在文学艺术批评中,占有与创造者同样重要的地位。切斯特顿原话是这样阐述的:在每个艺术家的头脑的背后都有某种类似于建筑的模式和类型的东西。任何有想象力的人所拥有的最初的品质是意象。
  带着花环的犀牛,它的能指是仅仅停留在动物属性的层面,还是诗人窦凤晓在此有其深意与象征?我在反复阅读诗歌后,倾向于把“带着花环的犀牛”,理解为一个意象:传统的美德,与胸怀其成的女性。当然,这里的承载着历史底蕴的犀牛,在傍晚的天空下正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如铁树开花哔剥作响。接下来的羞愧感,其实也印证了现实和传统的之间的某种难以调和。
  现今世界的发展意味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对审美疆域的拓展提出挑战。而犀牛作为五千万年至今,经历了冰河期考验的远古物种,你依然不能小觑其对美的理解速度。诗歌在前五段里,注重抒发了传统对现实让位的必要性;无权惩戒的理由:现实亦是由传统所派生。诗人在厘清现实与传统关系时,很巧妙地借用了李商隐的诗句:曾是寂寥金烬暗。此处双关的涵义,既描写了女性空茫惆怅的情思,也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潜意识的承载,注意到李商隐的诗句是被“无端念出”的。
  诗歌的后三段,气息转向现代女性中的新娘们,“初夜的教科书”进而把指向拓展到性的范畴。诗人在此讴歌了向爱的勇气,即便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最后一段,读来很耐人寻味,被“旧天使解除的脸”,我感受到一种介于慰籍和救赎之间的模棱两可。窦凤晓这首诗中,人称代词的运用也很有深意,她、它们、你,其所代表的人物关系,让读者在辨认中不断深入。
  《犀牛带着花环》这首诗彰显了窦凤晓驾驭的能力,以一首短诗,唯美而自如地折射当代女性心灵深处一种普遍性的境遇和纠结。这种写作可能会形成对理解的挑战,然而一旦读者得以逾越,其美妙则是难以言喻。

陈依达
2016—1—3 上海



犀牛戴着花环
               窦凤晓

犀牛带着花环
融进傍晚的光

她体内的铁树
花开得哔剥作响

这多难啊。你知道路还远
兼带随之而来的羞愧

你不能用犀牛的速度
制止它们对美的理解,你无权

惩戒,因它无端念出
“曾是寂寥金烬暗”

新娘们踏过田埂,初夜的教科书
以狂澜为告诫

太冷了。爱吧,先纵火取暖
然后,用灰烬文身

从嗜好中找到天堂
旧天使站成一排,缓慢地解除你的脸
描述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