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网
主题 : 东方未明:读窦凤晓诗的一种方式
级别: 创始人
0楼  发表于: 2024-09-02  

东方未明:读窦凤晓诗的一种方式

多年之后,终于觉得能够读得懂窦凤晓的诗了。文为心声,读懂一首好诗,犹如一次愉快的对话。与凤晓认识多年,她是一个清楚明白的人,如果说读不懂她的诗,未免不够朋友。但是诗是思维瞬间的产物,从来都说“诗无达诂”,尤其是现代诗,本就难以像其他文体那样有个清晰明确的阅读理解,要说准确无误地读懂了作者的心思,也未免强作解人。但自己觉得,算是找到了一条读懂的途径。也许不是懂了----甚至未懂也是一种结果----而是找到了一种阅读的方式。
以前,面对那些不露声色的铺陈,冷静深邃的思想组成的诗句之时,只觉得一片茫然。若有深意而又不可捉摸,偶然意会而又倏忽而逝,虚实之间,未可捕捉,如庄生之蝴蝶。或许这是一种隐秘的情怀,从最初的“女儿心事怕人知”到以后的“拍遍阑干无人会”。或许这是一种高傲的姿态,内心只对懂我的人呈现,“座上知音有几人”?
最近收到到她的新诗集:《鹿群穿过森林》,对着这个名字捉摸了半晌,忽然好像受到启发,正如她自己所说:鹿群是其中一个密码。翻看文本,忽然觉得若有所悟。
其实,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是纯客观的。每个人心中有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外部世界在镜子里的影像,基于人们的认知、性格、经历、兴趣等组成人精神世界因素的差别,每个人的镜子都不一样。所以各人看见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镜子里物象纷纭、瞬息万变,无数转眼即逝的瞬间、瞬间存在的每一件事物构成我们的世界、组成我们的生命。写诗的人不过是在等待,寻找一个诗意的时刻,选择一个诗意的画面,在那个时刻剪裁出的景象就是一首诗,犹如照相机的快门按下。“鹿群穿过森林”:世界变动不居,如鹿穿林,花纹斑驳,草木纷飞。窥之有所见,思之转倏然,如露如电,遇到一个诗意的时刻,定格在笔下。世界本无法,我作如是观,如是而已。但那是她的时刻,若风之飞,若花之开,若壕上之游鱼。那一刻倏忽即逝,不可复制,不可还原。每个人都寻找着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表现人生。正如她自己所写:“我们照着既定的方向,寻找更深邃的词”。
此刻,我们想用语言来解释、来表达世界在心中的模样、我们对生命的体会,就要用面前的事物来说话,要对看到的无际涯的事物进行选择。物象茫茫如烟云过眼,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也许只有二三,我们只能用自己意识所捕捉到的影像来说话。这就是各人的风格。此间此刻,世界照映于她的心镜之中的就是这个模样。
窦凤晓在诗中不仅写她镜子里的世界,同时也在写自己的那面镜子。在她的诗中,我们经常见到两种性质的语汇并列呈现,具象和抽象。具体的物象因为其直观所以好理解,但对于一些概念化的抽象便难以把握作者的意思,让感性的具象的与理性的抽象建立起联系,从纷呈的具象中如何导出抽象的概念?我们往往看不出这些意象之间的联系,找不到其间的因果,让人不知所措。
后来知道凤晓所从事的行业乃是艺术设计,这也给我启示,试着从绘画的角度去理解她的诗。不同的艺术门类总有一些相互启发,中国古代就标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时候是从意境上,而我是从表现手法上领悟到凤晓的诗与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
绘画是画家心中的世界对观者视觉上的呈现。这需要作者在无限纷繁的大千世界选取需要呈现的事物,并且告诉观者这些事物在自己心中的样子。诗也是如此:作者选择了要表达主题的意象呈现给你。不同的是媒介的区别:一个是线条色彩,一个是语言文字。线条与色彩客观性要更强一些,而文字在客观的呈现之外还可以有一些主观的表达,比如此刻的情绪、感想、思考等等。
一幅画,所有的意象都在那里,一目了然。但是世界如此之大,景物如此之多,画家为什么仅仅用如此几种来呈现在画面上?这选择自然体现出画家的匠心,因为他觉得这些选择已经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世界以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就够了。而画面中所描绘的事物是不是一定要有什么规则呢?每个事物的形状、摆放位置、视角以及事物间的组合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呢?这自然也是画家的匠心。呈现在画面上的事物不一定非要有定式,只是用营造一种艺术的效果而已。把松枝和玫瑰插在一起不一定有说得出的道理,也不是一种必然,但二者插在一起一定会有一种独特的效果。或者旁边又可放上一本书,一本宋词或一本莎士比亚肯定又是不同的意境。
诗也是如此。诗是一种文字的意象组合,正如画布上不同事物的形态组合。一首诗或许是创造,更是选择。大千世界就在那里,你只可以选取有用的意象来表现你所理解的世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存在是什么?世界?诗?哲学?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你选择意象,建立自己的语言秩序,表达自己目中所见心中所想。如此而已。
诗中的具象都是客观的呈现。但是我们还经常读到一些主观色彩很浓的甚至是抽象的意象。比如个人的情绪、思考、认知方面的诗句。对于作者而言,自己是主体,世界是客体。而对于读者来说,她与她的诗,都是完全的客体。正如卞之琳的诗所言:她站在桥上看风景,而我们是窗边的人,看着她以及她的风景。对于我们来说,那些抽象的语汇也是一种客观呈现,她此刻内心的客观。她只是呈现,只告诉你她看到的感觉到的,她所说的就是她的全部意思。此际眼中所见此际心中所想,都是心灵的真实,她没有说这其中的联系,这些抽象也不是解释与说明,抽象与具相一起陈列,并无因果。这所有的呈现要表达的意思她并没说,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发现和理解。可能每个人的感悟各不相同,但这也许正是其意义所在。
文字是一种媒介,你利用它传递一种信息,但各人所用的方式不同。她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以其独特性更寄予一种期望:请看我的世界。读诗是一种发现,如一束光线照亮一个幽暗的房间。我们通常难于指出一首诗的好处,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诗歌的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接受与思维过程,没有准确的指向。你此时所想与她当时所感不一定非要一样,甚至在不同时间场合你自己感觉也不一样。她只是给你一种提示:世界如此这般,人生如此这般,引起你的注意,提起你的兴趣,这就完成了,成功了,她只想做这些。你得自己找出意义,有所感,有所悟。未必与作者相同,甚至必然不同。
每个人都是一个思想的城堡,每首诗都是一间语言的密室,而阅读是找到一扇房门,打开门看见其中的精彩。读懂了一个人的诗,如重新认识了一个人,若逢知己,忽觉欣喜。我们相逢在时空的罅隙,正如其诗中所言:“孤独曾严厉地规定了同行者的模样”。
2023.3.26
描述
快速回复